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自治区一流学科建设 / 正文

扎根民族边疆法治,厚积薄发兴中华——独树一帜的广西民族大学法学理论学科方向

2020-12-05  

一、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扎根研究民族边疆法治

(一)独辟蹊径,民族边疆法治研究成特色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理论学科方向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地缘优势,立足于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紧密结合民族地区基层法治建设扎根民族法研究,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法学理论为特色,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研究》的边疆治理法治研究独树一帜,形成了少数民族习惯法、民族立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边疆治理法治等特色理论研究。研究成果丰硕,有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为重点的5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和3个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平台,为边疆民族地区法治现代化提供法学理论支撑和人才储备。

(二)知名带头人、多层次研究平台铸就学科优势

1. 广西唯一民族法学二级博士点支撑学科发展。学科方向拥有民族法学二级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连续5年招生,培养博士生8名、博士后6名。

2. 学科方向带头人具有影响力和凝聚力。学科方向带头人谢尚果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26项科研课题,出版著作35部,在《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部分成果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是我国民族法研究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3. 多层级研究平台为跨学科交叉研究提供支持。学科方向走法学和民族学交叉研究的特色学术道路,打造民族法特色研究平台,由学科方向带头人谢尚果教授担任负责人的民族法与区域治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获评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A重点研究基地,同时依托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广西与东南亚民族研究)、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中心/基地(壮学研究中心、瑶学研究中心、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中心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研究基地)、广西高校人文社科“2011协同创新中心(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为跨学科交叉研究提供大量科研资源。

二、立足边疆治理做研究,创新培养模式育人才

1.立足国家治理大局,边疆治理科学研究独树一帜。以谢尚果教授为带头人的学科团队,连年斩获国家社科、教育部、国家民委等省部级以上课题,近五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8项、省部级以上课题21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6篇,出版教材、论著16本,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6项。

学科方向独树一帜的是由谢尚果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研究》,该项目旨在构建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现代化法治体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依法治国奠定理论基础。在边疆地区社会秩序治理问题研究上,谢尚果教授的论文《边聚民:新时期边疆社会治理的有效方略》把边疆学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当中较为创新的边疆治理观点。

2. 创新协同创新育人模式,特色型教学实践处于国内领先行列。在民族地区法治教育领域,谢尚果教授主编的民族法学精品教材《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论》,作为团队标志性成果与民族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教材,2017年出版后被多所高校指定为教材,成为民族院校民族法学教学和学科建设的经典著作。《民族院校“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改革与实践》获得国家民委教学成果一等奖,《民族院校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改革与实践》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3. 理论实践相结合,铸就民族法治精英人才。学科方向通过开展民族法学精英训练营等方式,先后以法律扶贫”“民族习惯法等为主题开展田野调查和研究,建立了相关数据库,完成了广西世居民族习惯法、边疆治理、乡村治理等内容的系列论文和研究著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和研究积累。

三、扎根民族基层法治建设,建言献策为家国

由谢尚果教授牵头完成的关于边疆社会秩序的调研报告中所提决策建议分别获得了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自治区党委政法委书记的批示《广西边境秩序管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获自治区人民政府采纳。

民族法与区域治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提供社会服务组建12个基层法治示范基地,实现调研点、实验室与示范基地三位一体,为科研、实验与推广提供了无缝对接机制;积极投身于民族地区基层法治建设;组织力量广泛参与地方立法,成为民族地方立法完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通过开展社会调查,为促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边疆建设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