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自治区一流学科建设 / 正文

服务多元纠纷解决,打造诉讼法特色学科:以民族性、跨国性为特色的广西民族大学诉讼法学科方向

2020-12-03  

一、广西最早诉讼法硕士点,铸民族性、跨国性诉讼法学科特色

广西民族大学诉讼法学科方向2003年获得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广西第一个诉讼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年诉讼法学科被确定为广西民族大学重点学科。

诉讼法学科主要研究领域为地方多元化社会矛盾纠纷治理机制、中越跨境司法协作,在长期发展中结合学校“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办学特色凝练出鲜明的学科特色。诉讼法学科以互联网时代广西作为民族地区治理的民族性、边境治理的跨国性以及跨境、区域协同治理为特色,在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媒介化纠纷治理、跨境司法协作等方面以跨学科的研究范式形成了满足地方区位需求的研究优势。

二、学科团队扎根本土、面向东盟凝聚独特研究优势

学科方向带头人李立景教授美国Oklahoma City University法学院访问学者,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秀教师,广西高校优秀人才,兼任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理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广西人大立法专家顾问、广西政府法律顾问专家库专家、南宁市人大立法顾问。李立景教授曾担任检察官7年,基层法院副院长3,兼职律师,具有较为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李立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传媒与司法关系交叉研究等,传媒与司法关系研究成果突出。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2项、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广西社科基金项目等部级和厅局级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50余篇。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李立景教授在国内首次以学科体系建构的视角提出传媒法学的体系架构、传媒ADR、融媒体ADR、权利的媒介救济、第四种调解范式:电视纠纷解决模式、传媒殖民司法、电视调解具有纠纷解决机制与媒介产品的双重属性等新概念、新命题和新论述。

学术骨干伍光红教授越南河内国家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担任越南河内国家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学与越南法律,在越南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出版了《中越刑事侦查程序比较研究》(越南语)专著,并在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中国刑事诉讼中的国际合作制度研究》(越南语)。蒋鸣湄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基层社会治理、传统知识保护利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法治保障方略》子课题、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基于社区纠纷化解经验的城市法治社会建设落实机制研究》12项课题,著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史》等论著教材及调研报告9部。邓炜辉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诉讼法、地方立法,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改革开放40年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实证调查与评价研究》、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设区的市、自治县民族工作立法有关问题的专题论证》等10余项课题,在《法商研究》《政治与法律》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刑事法学》全文转载6篇,《法学文摘》摘编1篇。学科团队多名教师到越南、泰国、印尼、菲律宾等东盟国家交流访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学科团队在服务在地方立法与多元纠纷解决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李立景教授牵头完成的关于广西普法调研报告中所提决策建议获得了自治区政府领导的批示。邓炜辉副教授完成的关于完善地方立法的建议,获得自治区人大领导的指示。其他学科团队教师也密切关注广西法治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积极参与地方的法治工作,担任自治区高级法院、自治区检察院疑难案件咨询专家及理论研究指导专家、自治区人大立法咨询专家、自治区人民政府司法厅立法咨询专家以及自治区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库专家,玉林市、北海市、防城港市等地方政府的法律顾问,多次应邀参加区内各级机关召开的各种形式案件论证会、立法研讨会,努力为地方法治建设建言献策,排忧解困,为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法治化进程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服务与学术支持。

三、创新才培养模式,为民族地区培养诉讼法治人才

广西民族大学诉讼法学科是广西第一个诉讼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自2004年首届招生以来,培养硕士研究生200名,为民族地区司法实务部门培养了大批诉讼法实务人才以及高端研究人才。诉讼法学科采用全面开放、协同培养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将校内外各单位、国内外各学校培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发挥教育资源合力,结束法治人才培养长期封闭式教育模式。校内外之间,协同高校和实务部门,发挥优势、弥补不足,通过教育资源和师资共享、平台资源共用,进行联合培养。国内外之间,有效协同东盟国家法治人才培养资源,助推东盟法治人才培养。通过多方位的协同创新,助力推动德法兼修诉讼法治人才培养和发展。创新的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为诉讼法学科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条件,在校硕士研究生近五年在《民族教育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每届均有硕士毕业生进入国内外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四、与实务部门深度合作,形成法律共同体共赢局面

2020121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与央视社会与法频道《现场》栏目共同策划开展的“一站解纷争之壮美广西诉调新篇章”系列直播节目精彩开播,法学院院长蒋慧教授应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梁月奎一道做客直播间,同步解读直播现场,人民网、央视移动网、央视网、人民法院报、中国法院网、中国网、中国青年网、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海案线等40余家中央级、省、区、市级新闻媒体现场报道。直播持续2小时不间断,约1000万网友全程在线观看直播,引起较大社会反响。

学科与实务部门开展深度合作,搭建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平台。与广西各级法院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与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开展模拟法庭等活动,与各中级和基层法院建立法学教学实践基地,与西乡塘区法院建立法院庭审直播视频共享机制。与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建立检校合作关系,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基地”通过基地共建、信息共享、人才互通等多种方式,实现检校资源有机结合,形成法学等社会科学研究与检察理论研究的强大合力,推动司法实践和法律教学科研、信息资源平台和检察理论研究的共同进步和互利共赢。与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第七检察部设立民事、行政检察研究基地,与北海检察院、河池检察院建立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与南宁仲裁委、北海仲裁委建立合作关系,在实训基地、仲裁员培训、仲裁研究课题、联合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与自治区信访联席办、信访局建立广西信访法治化理论研究与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分批培训信访干部职工,举办区内外相关研讨会和论坛,加强与东南亚、粤港澳地区开展交流与合作。与万益、道森、沃诚、君桂、冠益桂庭嘉友等数十家律师事务所建立合作关系,设立律师事务所奖学金,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平台。

十余年来,与实务部门合作共建教学、科研基地126,开拓教学实践平台的同时,加大服务地方的能力,形成法律共同体共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