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学生活动 / 正文

【暑期三下乡】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普法进瑶乡,法治润民心

2025-08-02  

2025年6月29日至7月3日,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法安瑶乡”实践团队深入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由法学院师生组成,通过社区普法宣传、法院实务交流、乡村治理调研等多样化实践形式,将专业法学知识转化为基层法治服务力量,为瑶乡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青春动能。

社区普法:筑牢反诈防线

澄江镇仙埌社区是实践首站,这里作为都安瑶族自治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聚居着瑶、壮、汉等多民族群众,其中不乏独居老人、留守儿童。团队以预防电信诈骗为核心,在此开展精准普法。在讲解“三不一要”防骗法则时,团队成员采用情景模拟增强互动。通过“接到孩子出事的催款电话该如何应对”等问题引发讨论,顺势解析“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要及时报警”的实践意义,让抽象口诀转化为具体行动指南。

 

为让法律知识走出课本、贴近生活,团队开展法律知识问答活动。队员们提前梳理广西农村地区近年发生的电信诈骗典型案例,将每起案例拆解为“骗术步骤”“法律后果”“防范要点”三部分。在现场,红色横幅“法鸣天下”格外醒目,桌上整齐摆放着反诈手册、法律知识问答卡片。团队成员们耐心解答居民们的法律困惑,普通话、壮语、桂柳话等多种语言齐上阵,现场气氛热烈,有效提升了各年龄段居民的法律与反诈意识。午后时分,队员开展入户走访,分组敲开独居老人等特殊人群家门,用拉家常方式将法治关怀送到群众家门口。

法院联动:架起理论实践桥

团队走进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系统学习立案、审判、执行全流程,与基层法官及校友深入交流。工作人员带领团队参观诉讼服务中心,介绍“一站式”办理机制,让队员深刻感受到基层司法服务的温度。

 

座谈会上,几位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毕业的校友法官到场交流,从书记员到审判骨干的成长经历中,他们强调“学校学的是‘应该怎么判’,基层需要的是‘怎么判才服众’”,为团队提供婚姻家庭、土地承包等纠纷的实用处理技巧。此次联动既让队员直观了解司法实践,也为法学人才对接基层需求、法院储备后备力量搭建了渠道。

乡村探治:发掘“无讼”智慧

实践最后一站是获评“广西无讼村屯”的地苏镇大定村,这里藏着基层治理的“瑶乡方案”。村委主任韦润叩带领团队参观综治中心,墙上写着“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为群众办实事”,正是该村治理理念的写照。主任介绍道,村里组建包含退休教师、老党员、寨老和法律青年的“调解能人库”,按矛盾类型匹配调解员,将纠纷化解在萌芽。大定村还注重法治预防,通过多元形式,让法律融入日常生活。“以前觉得法律很远,现在遇事就知道按规矩找谁评理。”村民的话道出法治意识的提升。这种治理模式既降低诉讼成本,更增强了群众对法治的认同感。

 

青春的笔触,唯有蘸满基层的泥土,才能写出最动人的答卷。这场实践之行,精准对接基层法治需求,既提升了瑶乡群众法律素养与防诈能力,也以实践探索丰富了基层法治建设的形式与内涵。未来的日子里,这份“服务基层”的种子,将在队员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生长出守护民生的繁茂森林。(通讯员:李煜云 阳佳羽)